版本说明
Linux版本: 3.10.103
网卡驱动: ixgbe
协议头
注意上图中的五个非常重要的东西:
- Sequence Number是包的序号,用来解决网络包乱序(reordering)问题。
- Acknowledgement Number就是ACK——用于确认收到,用来解决不丢包的问题。
- Window又叫Advertised-Window,也就是著名的滑动窗口(Sliding Window),用于解决流控的。
- TCP Flag ,也就是包的类型,主要是用于操控TCP的状态机的。
- TCP Options,主要是用于协商信息用的。
flags
options
数据是tlv形式,主要有kind-len-content,一些kind类型如下:
Kind | Meaning |
---|---|
0 | End of Option List |
1 | No-Operation |
2 | Maximum Segment Size |
3 | WSOPT - Window Scale |
4 | SACK Permitted |
5 | SACK |
6 | Echo (obsoleted by option 8) |
7 | Echo Reply (obsoleted by option 8) |
8 | TSOPT - Time Stamp Option |
9 | Partial Order Connection Permitted |
10 | Partial Order Service Profile |
11 | CC |
12 | CC.NEW |
13 | CC.ECHO |
14 | TCP Alternate Checksum Request |
15 | TCP Alternate Checksum Data |
16 | Skeeter |
17 | Bubba |
18 | Trailer Checksum Option |
19 | MD5 Signature Option |
20 | SCPS Capabilities |
21 | Selective Negative Acknowledgements |
22 | Record Boundaries |
23 | Corruption experienced |
24 | SNAP |
25 | Unassigned (released 12/18/00) |
26 | TCP Compression Filter |
状态转换图
连接建立和销毁
对于建链接的3次握手,主要是要初始化Sequence Number的初始值。通信的双方要互相通知对方自己的初始化的Sequence Number(缩写为ISN:Inital Sequence Number)——所以叫SYN,全称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。也就上图中的 x 和 y。这个号要作为以后的数据通信的序号,以保证应用层接收到的数据不会因为网络上的传输的问题而乱序(TCP会用这个序号来拼接数据)。
对于4次挥手,其实你仔细看是2次,因为TCP是全双工的,所以,发送方和接收方都需要Fin和Ack。只不过,有一方是被动的,所以看上去就成了所谓的4次挥手。如果两边同时断连接,那就会就进入到CLOSING状态,然后到达TIME_WAIT状态。
数据传输
该图是我从Wireshark中截了个我在访问百度时的有数据传输的图,看下SeqNum是怎么变的。
SeqNum的增加是和传输的字节数相关的。该图中,三次握手后,来了个Len:351的包,而第二个包的SeqNum就成了352。然后第一个ACK回的是352,表示第一个352收到了。
重传机制
TCP要保证所有的数据包都可以到达,所以,必需要有重传机制。
重传机制:
- 超时重传机制。
- 快速重传机制。
- SACK(Selective Acknowledgment)。
- Duplicate SACK – 重复收到数据的问题。
超时重传
接收端给发送端的Ack确认只会确认最后一个连续的包。比如,发送端发了1,2,3,4,5一共五份数据,接收端收到了1,2,于是回ack 3,因为数据包3丢失了,所以收不到ACK,等到一定的时间超时之后就会重新发送。
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我们设置超时时间多长?
- 设长了,重发就慢,没有效率,性能差。
- 设短了,重发的就快,会增加网络拥塞,导致更多的超时,更多的超时导致更多的重发。
这时TCP也比较纠结到底设置多长时间(后续也会讲具体的超时依据,但也不是完美设置超时时间),所以我们还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缓解超时带来的误差。
快速重传
TCP引入了一种叫Fast Retransmit 的算法,不以时间驱动,而以数据驱动重传。
如果包没有连续到达,就ack最后那个可能被丢了的包,如果发送方连续收到3次相同的ack,就重传。Fast Retransmit的好处是不用等timeout了再重传。
比如:发送方发出了1,2,3,4,5份数据,第一份先到送了,于是就ack回2,结果2因为某些原因没收到,3到达了,于是还是ack回2,后面的4和5都到了,但是还是ack回2,因为2还是没有收到,于是发送端收到了三个ack=2的确认,知道了2还没有到,于是就马上重转2。然后,接收端收到了2,此时因为3,4,5都收到了,于是ack回6。
Fast Retransmit缓解了超时误差的问题,但是我是要重传2还是重传2、3、4、5?因为发送端并不清楚这连续的3个ack(2)是谁传回来的?也许发送端发了20份数据,是#6,#10,#20传来的呢。
对此有两种选择:
- 仅重传2。这样会节省带宽,但是慢,要继续等ACK。
- 重传2之后所有的数据。这样不用等,比较快,但是会浪费带宽,也可能会有无用功。
所以TCP急需知道对方丢掉的具体包是哪个。
SACK
Selective Acknowledgment(SACK),这种方式需要在TCP头里加一个SACK的东西,ACK还是Fast Retransmit的ACK,SACK则是汇报收到的数据碎片。这样,在发送端就可以根据回传的SACK来知道哪些数据到了,哪些没有到。于是就优化了Fast Retransmit的算法。当然,这个协议需要两边都支持。在 Linux下,可以通过tcp_sack参数打开这个功能(Linux 2.4后默认打开)。
这里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——接收方Reneging ,所谓Reneging的意思就是接收方有权把已经报给发送端SACK里的数据给丢了。这样干是不被鼓励的,因为这个事会把问题复杂化了,但是,接收方这么做可能会有些极端情况,比如要把内存给别的更重要的东西。所以,发送方也不能完全依赖SACK,还是要依赖ACK,并维护Time-Out,如果后续的ACK没有增长,那么还是要把SACK的东西重传,另外,接收端这边永远不能把SACK的包标记为Ack。
注意:SACK会消耗发送方的资源,试想,如果一个攻击者给数据发送方发一堆SACK的选项,这会导致发送方开始要重传甚至遍历已经发出的数据,这会消耗很多发送端的资源。
传输控制
TCP需要保证尽量合理使用带宽资源,不能抢太多资源,也不能空闲太多资源。抢太多资源,就容易造成负荷太重而丢包,太空闲何必买这么大的带宽,败家。
传输控制机制:
- TCP的RTT算法。
- TCP滑动窗口协议。
- TCP的拥塞处理。
- 其它拥塞控制算法简介
RTT
从前面的TCP的重传机制我们知道Timeout的设置对于重传非常重要。
这个超时时间在不同的网络的情况下,有不同的时间,根本没有办法设置一个固定值。只能动态地设置。 为了动态地设置,TCP引入了RTT——Round Trip Time,也就是一个数据包从发出去到回来的时间。这样发送端就大约知道需要多少的时间,从而可以方便地设置Timeout——RTO(Retransmission TimeOut),以让我们的重传机制更高效。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,好像就是在发送端发包时记下t0,然后接收端再把这个ack回来时再记一个t1,于是RTT = t1 – t0。没那么简单,这只是一个采样,不能代表普遍情况。
RTT算法:
- 经典算法。
- Karn / Partridge 算法。
- Jacobson / Karels 算法(Linux当前使用)
经典算法
RFC793 中定义的经典算法是这样的:
- 首先,先采样RTT,记下最近好几次的RTT值。
- 然后做平滑计算Smoothed RTT。公式为: SRTT = (αSRTT) + ((1-α)RTT)(其中的 α 取值在0.8 到 0.9之间,这个算法叫加权移动平均(Exponential weighted moving average))
- 开始计算RTO。公式如下: RTO = min[UBOUND, max[LBOUND, (β*SRTT)]]
其中:
UBOUND是最大的timeout时间,上限值。
LBOUND是最小的timeout时间,下限值。
β 值一般在1.3到2.0之间。
经典算法在重传的时候会出有一个终极问题——你是用第一次的时间和ack回来的时候做RTT样本,还是用重传的时间和ACK的时间做RTT样本?
如图所示:
- 是ack没回来,所发重传。如果你计算第一次发送和ACK的时间,那么,明显算大了。
- 是ack回来慢了,重传不一会,之前ACK就回来了。如果你是算重传的时间和ACK回来的时间,就会短了。
Karn / Partridge 算法
1987年的时候,搞了一个叫Karn/Partridge的算法,这个算法的最大特点是——忽略重传,不把重传的RTT做采样(眼不见心不烦)。
但是,这样一来,又会引发一个大BUG:
如果在某一时间,网络闪动,突然变慢了,产生了比较大的延时,这个延时导致要重转所有的包(因为之前的RTO很小),于是,因为重转的不算,所以,RTO就不会被更新,这是一个灾难。
于是Karn算法用了一个取巧的方式——只要一发生重传,就对现有的RTO值翻倍(这就是所谓的指数退避(Exponential backoff))。
Jacobson / Karels 算法
前面两种算法用的都是“加权移动平均”,这种方法最大的毛病就是如果RTT有一个大的波动的话,很难被发现,因为被平滑掉了。
1988年,又有人推出来了一个新的算法,这个算法叫Jacobson / Karels Algorithm(参看RFC6289)。
这个算法引入了最新的RTT的采样和平滑过的SRTT的差距做因子来计算。
公式如下:
SRTT = SRTT + α (RTT – SRTT)
DevRTT = (1-β)*DevRTT + β*(|RTT-SRTT|) //(其中的DevRTT是Deviation RTT的意思)
RTO= µ * SRTT + ∂ *DevRTT //(其中:在Linux下,α = 0.125,β = 0.25, μ = 1,∂ = 4 ——这就是算法中的“调得一手好参数”,nobody knows why, it just works…)
最后的这个算法在被用在今天的TCP协议中(Linux的源代码在:tcp_rtt_estimator)。
滑动窗口
TCP使用一种窗口(window)机制来控制数据流,TCP头里有一个字段叫Window,这个字段是接收端告诉发送端自己还有多少缓冲区可以接收数据。于是发送端就可以根据这个接收端的处理能力来发送数据,而不会导致接收端处理不过来。
图中的1,2,3号数据已经发送成功。
4,5,6号数据帧已经被发送出去,但是未收到关联的ACK。
7,8,9帧则是等待发送。
可以看出发送端的窗口大小为6,这是由接受端告知的。
此时如果发送端收到4号ACK,则窗口的左边缘向右收缩,窗口的右边缘则向右扩展,此时窗口就向前“滑动了”,即数据帧10也可以被发送。
Zero Window
从上一张图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处理缓慢的Server是怎么把TCP Sliding Window给降成0的。
如果Window变成0了,TCP会使用Zero Window Probe技术(缩写为ZWP),发送端会发ZWP的包给接收方,让接收方来ack他的Window尺寸,一般这个值会设置成3次,第3次大约30-60秒(依实现而定)。如果3次过后还是0的话,有的TCP实现就会发RST把链接断了。
注意:
只要有等待的地方都可能出现DDoS攻击,Zero Window也不例外,一些攻击者会在和HTTP建好链发完GET请求后,就把Window设置为0,然后服务端就只能等待进行ZWP,于是攻击者会并发大量的这样的请求,把服务器端的资源耗尽。
现在接收窗口的大小是根据对端接收能力来确定的,那么网络中间状态或者说我们的带宽是否需要考虑?
拥塞处理
TCP通过一个timer采样了RTT并计算RTO,如果网络上的延时突然增加,那么,TCP对这个事做出的应对只有重传数据,而重传会导致网络的负担更重,于是会导致更大的延迟以及更多的丢包,于是,这个情况就会进入恶性循环被不断地放大。
试想一下,如果一个网络内有成千上万的TCP连接都这么行事,那么马上就会形成“网络风暴”,TCP这个协议就会拖垮整个网络。这是一个灾难。 所以,TCP不能忽略网络上发生的事情,而无脑地一个劲地重发数据,对网络造成更大的伤害。
对此TCP的设计理念是:TCP不是一个自私的协议,当拥塞发生的时候,要做自我牺牲。就像交通阻塞一样,每个车都应该把路让出来,而不要再去抢路了。
拥塞控制主要是四个算法:
- 慢启动。
- 拥塞避免。
- 拥塞发生。
- 快速恢复。
这四个算法不是一天都搞出来的,这个四算法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时间,到今天都还在优化中。
慢启动
慢启动的意思是,刚刚加入网络的连接,一点一点地提速,不要一上来就像那些特权车一样霸道地把路占满。
慢启动的算法如下(cwnd全称Congestion Window):
- 连接建好的开始先初始化
cwnd = 1
,表明可以传一个MSS大小的数据。 - 每当收到一个ACK,
cwnd++
或者每当过了一个RTTcwnd = cwnd*2
呈指数上升。 - 还有一个ssthresh(slow start threshold),是一个上限,当cwnd >= ssthresh时,就会进入“拥塞避免算法”。
如果网速很快的话,ACK也会返回得快,RTT也会短,那么,这个慢启动就一点也不慢。
Linux 3.0后把cwnd 初始化成了 10个MSS。 而Linux 3.0以前,比如2.6,Linux采用了RFC3390,cwnd是跟MSS的值来变的,如果MSS < 1095,则cwnd = 4;如果MSS > 2190,则cwnd=2;其它情况下,则是3。
ssthreshold初始值为0x7fffffff。
拥塞避免
前面说过,还有一个ssthresh(slow start threshold),是一个上限,当cwnd >= ssthresh时,就会进入“拥塞避免算法”。一般来说ssthresh的值是65535,单位是字节,当cwnd达到这个值时后,算法如下
收到一个ACK时,cwnd = cwnd + 1/cwnd OR 当每过一个RTT时,cwnd = cwnd + 1;线性增长。
这样就可以避免增长过快导致网络拥塞,慢慢的增加调整到网络的最佳值。
拥塞发生
前面我们说过,当丢包的时候,会有两种情况:
- 等到RTO超时,重传数据包。TCP认为这种情况太糟糕,反应也很强烈。
sshthresh = cwnd /2
cwnd = 1
进入慢启动过程。
- Fast Retransmit算法,也就是在收到3个duplicate ACK时就开启重传,而不用等到RTO超时。
TCP Tahoe的实现和RTO超时一样。
TCP Reno的实现是:
cwnd = cwnd /2
sshthresh = cwnd
进入快速恢复算法——Fast Recove
上面我们可以看到RTO超时后,sshthresh会变成cwnd的一半,这意味着,如果cwnd<=sshthresh时出现的丢包,那么TCP的sshthresh就会减了一半,然后等cwnd又很快地以指数级增涨爬到这个地方时,就会成慢慢的线性增涨。我们可以看到,TCP是怎么通过这种强烈地震荡快速而小心得找到网站流量的平衡点的。
快速恢复
快速恢复算法是认为,你还有3个Duplicated Acks说明网络也不那么糟糕,所以没有必要像RTO超时那么强烈。 注意,正如前面所说,进入Fast Recovery之前,cwnd 和 sshthresh已被更新。
cwnd = cwnd /2
sshthresh = cwnd
然后,真正的Fast Recovery算法如下:
cwnd = sshthresh + 3 * MSS //3的意思是确认有3个数据包被收到了
重传Duplicated ACKs指定的数据包
如果再收到 duplicated Acks,那么cwnd = cwnd +1
如果收到了新的Ack,那么,cwnd = sshthresh ,然后就进入了拥塞避免的算法了。
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上面的这个算法,你就会知道,上面这个算法也有问题,那就是——它依赖于3个重复的Acks。注意,3个重复的Acks并不代表只丢了一个数据包,很有可能是丢了好多包。但这个算法只会重传一个,而剩下的那些包只能等到RTO超时,于是,进入了恶梦模式——超时一个就减半一下,多个超时会超成TCP的传输速度呈级数下降,而且也不会触发Fast Recovery算法了。 通常来说,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,SACK或D-SACK的方法可以让Fast Recovery或Sender在做决定时更聪明一些,但是并不是所有的TCP的实现都支持SACK(SACK需要两端都支持),所以,需要一个没有SACK的解决方案。
TCP New Reno算法提出来,主要就是在没有SACK的支持下改进Fast Recovery算法。
当sender这边收到了3个Duplicated Acks,进入Fast Retransimit模式,开发重传重复Acks指示的那个包。如果只有这一个包丢了,那么,重传这个包后回来的Ack会把整个已经被sender传输出去的数据ack回来。如果没有的话,说明有多个包丢了。我们叫这个ACK为Partial ACK。
一旦Sender这边发现了Partial ACK出现,那么,sender就可以推理出来有多个包被丢了,于是乎继续重传sliding window里未被ack的第一个包。直到再也收不到了Partial Ack,才真正结束Fast Recovery这个过程。
我们可以看到,这个“Fast Recovery的变更”是一个非常激进的玩法,他同时延长了Fast Retransmit和Fast Recovery的过程。
FACK
FACK全称Forward Acknowledgment,算法是其于SACK的。
snd.una就是还没有收到ack的序列号,unack。
snd.fack SACK中最大的序列号,更新由ack触发,如果网络一切安好则和snd.una一样。
然后触发Fast Recovery 的条件:((snd.fack – snd.una) > (3*MSS)) || (dupacks == 3))
这样一来,就不需要等到3个duplicated acks才重传,而是只要sack中的最大的一个数据和ack的数据比较长了(3个MSS),那就触发重传。
snd.nxt 表示下一个要发送的包
重传流程:
- cwnd不变。
- 当第一次丢包的
snd.nxt<=snd.una
(也就是重传的数据都被确认了),进入拥塞避免机制——cwnd线性上涨。
优点:
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FACK在,那么在丢包比较多的情况下,原来保守的算法会低估了需要使用的window的大小,而需要几个RTT的时间才会完成恢复,而FACK会比较激进地来干这事。
缺点:
FACK如果在一个网络包会被 reordering的网络里会有很大的问题。
拥塞算法
类型 | 算法 |
---|---|
丢包 | BIC/CUBIC, HSTCP, STCP, MulTCP, TFRC |
时延 | Vegas, FastTcp |
综合 | Veno, WestWood, Compound TCP, UDT, TFRC Veno |
BIC :曾经的linux默认tcp拥塞算法,拥塞避免阶段,每RTT加1,丢包时降一半。
CUBIC :现在的linux默认tcp拥塞算法,慢启动阶段,每RTT乘2,然后进入拥塞避免阶段,每RTT加1。
HSTCP :相对于CUBIC添加了参数,增得快,降得慢。拥塞避免时的窗口增长方式: cwnd = cwnd + α(cwnd) / cwnd,丢包后窗口下降方式:cwnd = (1- β(cwnd))*cwnd,当α(cwnd)=1,β(cwnd)=0.5时就和cubic一致了。
Vegas :RTT增大代表拥堵,减小拥塞窗口。
FastTcp :相对于Vegas主要引入了一个动态参数alpha。
Veno :基于Vegas和Reno提出的,Veno提升了TCP在单跳无线网络中的性能,大量研究已经表明,Veno在蜂窝通信众性能得到较好的提升。
DCTCP :DataCenter TCP使用ECN。
HTCP :根据时延抖动。
Hybla :主要解决不同RTT的公平性问题,基于时延补偿的方法,大时延网络下,这种算法可以提高传输效率。
illinois:基于RTT估计,调整AI、MD因子。
STCP :快速回复,与当前窗口无关,是常数。
WestWood:适用于无线网络,丢包后重新调整阈值。
vegas
这个算法通过对RTT的非常重的监控来计算一个基准RTT。然后通过这个基准RTT来估计当前的网络实际带宽,如果实际带宽比我们的期望的带宽要小或是要多的活,那么就开始线性地减少或增加cwnd的大小。如果这个计算出来的RTT大于了Timeout后,那么,不等ack超时就直接重传。(Vegas 的核心思想是用RTT的值来影响拥塞窗口,而不是通过丢包)关于这个算法实现,你可以参看Linux源码:/net/ipv4/tcp_vegas.h, /net/ipv4/tcp_vegas.c
HSTCP(High Speed TCP)
使得Congestion Window涨得快,减得慢。其中:
拥塞避免时的窗口增长方式:cwnd = cwnd + α(cwnd) / cwnd
丢包后窗口下降方式:cwnd = (1- β(cwnd))*cwnd
注:α(cwnd)和β(cwnd)都是函数,如果你要让他们和标准的TCP一样,那么让α(cwnd)=1,β(cwnd)=0.5就可以了。 对于α(cwnd)和β(cwnd)的值是个动态的变换的东西。 关于这个算法的实现,你可以参看Linux源码:/net/ipv4/tcp_highspeed.c
BIC
在Linux 2.6.8中是默认拥塞控制算法。BIC的发明者发这么多的拥塞控制算法都在努力找一个合适的cwnd – Congestion Window,而且BIC-TCP的提出者们看穿了事情的本质,其实这就是一个搜索的过程,所以BIC这个算法主要用的是Binary Search——二分查找来干这个事。 关于这个算法实现,你可以参看Linux源码:/net/ipv4/tcp_bic.c
Westwood
westwood采用和Reno相同的慢启动算法、拥塞避免算法。westwood的主要改进方面:在发送端做带宽估计,当探测到丢包时,根据带宽值来设置拥塞窗口、慢启动阈值。 那么,这个算法是怎么测量带宽的?每个RTT时间,会测量一次带宽,测量带宽的公式很简单,就是这段RTT内成功被ack了多少字节。因为,这个带宽和用RTT计算RTO一样,也是需要从每个样本来平滑到一个值的——也是用一个加权移平均的公式。 另外,我们知道,如果一个网络的带宽是每秒可以发送X个字节,而RTT是一个数据发出去后确认需要的时候,所以,X RTT应该是我们缓冲区大小。所以,在这个算法中,ssthresh的值就是est_BD min-RTT(最小的RTT值),如果丢包是Duplicated ACKs引起的,那么如果cwnd > ssthresh,则 cwin = ssthresh。如果是RTO引起的,cwnd = 1,进入慢启动。 关于这个算法实现,你可以参看Linux源码: /net/ipv4/tcp_westwood.c
传输层数据调用
UDP报文接收
__udp4_lib_rcv
找到匹配的sock,根据skb的net、四元组和入端口信息,sock会记录连接的状态。__udp4_lib_rcv->udp_queue_rcv_skb->__udp_queue_rcv_skb->sock_queue_rcv_skb
添加到sk_receive_queue
队列中。
TCP报文接收
tcp_v4_rcv
找到匹配的sock,根据skb的net、四元组和入端口信息,sock会记录连接的状态。- `tcp_v4_do_rcv-->tcp_rcv_established-->tcp_queue_rcv`添加到`sk_receive_queue`队列中
应用层接收
- 用户态调用
recvfrom
会调用kernel代码的系统用SYSCALL_DEFINE6(recvfrom,…)
,net/socket.c
。 - 这里面调用
sock_recvmsg-> __sock_recvmsg-> __sock_recvmsg_nosec
。 __sock_recvmsg_nosec
调用不同协议的对应recvmsg
接口,比如TCP的tcp_recvmsg
和UDP的udp_recvmsg
。- 里面分别从
sk_receive_queue
拿到skb,然后将skb的数据部分拷贝到buffer上传。 - 应用层收到数据。
应用层发送
- 用户态调用
sendto
会调用kernel代码的系统用SYSCALL_DEFINE6(sendto,…)
。 - 首先通过参数fd查找对应的sock,找到之后调用
sock_sendmsg
。 - 这里面调用
sock_sendmsg > __sock_sendmsg > __sock_sendmsg_nosec
。 __sock_sendmsg_nosec
调用不同协议的对应sendmsg接口,比如TCP的tcp_sendmsg
和UDP的udp_sendmsg
TCP报文发送
tcp_sendmsg
将buffer转换成skb,如果超过mss,则生成多个skb,存入sock的sk_write_queue
和sk_send_head
。- 调用
tcp_push_one-> tcp_write_xmit
从sk_send_head
拿到skb之后调用tcp_transmit_skb-> ip_queue_xmit-> ip_local_out
发送报文。 ip_output-->ip_finish_output2-->dst_neigh_output-->neigh_hh_output-->dev_queue_xmit-->__dev_xmit_skb-->sch_direct_xmit-->dev_hard_start_xmit-->ndo_start_xmit
。
备忘录
google search的了解
- 增加初始发送窗口到10个mss,内核已经支持。
Proportional Rate Reduction for TCP
是指修改快速重传的算法,目前内核已经支持。- fastopen是指在三次握手的时候增加数据的传输,不止需要修改内核,客户端和服务端都需要,目前已经提交到rfc,但是目前内核还未确认是否支持。
内核一些默认值
linux3.10.102为准
net/ipv4/tcp.c
的tcp_init_sock
会初始化拥塞窗口和ssthresh。
#define TCP_INIT_CWND 10
tp->snd_cwnd = TCP_INIT_CWND;
#define TCP_INFINITE_SSTHRESH 0x7fffffff
tp->snd_ssthresh = TCP_INFINITE_SSTHRESH;
tcp_input.c
的tcp_ack
快速重传的判定tcp_fastretrans_alert
。
inet_init
->proto_register
会注册tcp_prot
和udp_prot
等。tcp_prot
->init
=tcp_v4_init_sock
。
(void)sock_register(&inet_family_ops);
注册了socket创建的函数inet_create
,其中调用了init对应tcp的tcp_v4_init_sock
->tcp_init_sock
。
bind会调用inet_bind
,如果tcp_prot
存在bind则调用对应的函数,可惜没有。
listen会调用inet_listen
。
accept会调用inet_accept
,会调用tcp_prot
的inet_csk_accept
。
recv应该是调用inet_recvmsg
,会调用tcp_prot
的tcp_recvmsg
,从sock的sk_receive_queue
上拿报文。
send应该是调用inet_sendmsg
,会调用tcp_prot
的tcp_sendmsg
,将报文放入sock的sk_write_queue